第(2/3)页 所以换到这个时空里,许贺一样的质问,一样的怒吼,但却是不一样的眼神里紧紧地盯着齐乐山,始终保持着观察的状态。 他绝对不是那种单纯的上脑的状态,因为他刚才的怒吼,就是为了背后的秘密。 所以现在许贺坐了回去。 镜头给了他一个侧影,他没有多说什么,也没有多余的动作,只是嘴角挂上了笑意。 轻而易举获得的答案,不是他想要的。 意料之中的答案也不是。 李家辉以为自己挖掘到了事情的真相,就像是所有人都背阴霾掩盖时候,他发现了晴天。 这就是李家辉本该起的作用,他发现了不同寻常,发现了镣铐,发现了杀手存在一定的问题,虽然有其他人的辅助,但最终就是他。 画面再转到许贺的正脸,这次几乎是怼脸拍,怼脸到观众好像直视他的眼睛一样。 这个眼神里,闪过了一秒钟的得意。 观众也觉得不意外,这一群电影人相对来说都像是无疑卷进案件的乌合之众,只有这个原来的记者,现在的编剧发现了华点,所以他理应得以。 甚至他此刻要是环顾四周,甚至嘲讽一番,都很合理。 毕竟刚才大家可是很排挤他的。 可许贺却并没有这么做,他甚至多那么0.01秒的眼神都不给,而是转瞬间就消失在阴影里,又恢复到最开始那副状态,整个人都显得一种刺棱棱的,又很淡定。 好像是刚才的质问是另一个人一样。 反差如此巨大,以至于让观众有一种恍惚之感。好像现场的所有都被他把握在鼓掌中,其他人都是背景,都是辅助。 这才是李家辉在这个本子里应该有的表现,他是主角,他是灵魂,他是推动着一切往前走的关键人物,他发现了太多真相... 而不是泯然在这其他的人里。 也就是到了这里,观众也就彻底确信了李家辉的领导地位,将会带着大家一起破案。 并且一定能找到真相的那份信心出来了。 而这一切都要多亏许贺的表演,没有那种近乎于妖孽的高光时刻,却平稳内敛和锋芒毕露交替。然后,把这个故事讲的稳稳当当。 ... “唰唰唰...”座位上,傅涌涛已经不知道写了多少东西了。 看电影这种东西,有什么感觉必须第一时间记下来,转瞬即逝的真实感受,就是他们写影评的关键点。 不过这种感受其实很多都不值得的记下来。 甚至有时候碰上电影烂的,整部戏下来,一个都记不住: 啊,这里是模仿的xxx经典电影的情节,结果这么简陋也是无语;这里太套路化了,看到上一步就下一步要做啥,无趣;还有那里,怎么能这么拍?逻辑有误好吧! 于是两小时出来,我翻开本子一看,这本子上没有纪录。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“太过套路”几个字。 我横竖睡不着,仔细看了半夜,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,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“辣鸡”! 可换到《扬名立万》这边... 写了满篇纸,不是为了剧情,而是演员们。 傅涌涛是看过剧本的,所以整体框架他是知道的,很明白几位演员演的都是相当到为位,尤其是许贺,他开着上帝视角来看,简直是绝了: 这部戏的前半段,就是要让观众相信,一切都尽在把握中,一切的判断都是可信的,才会有后半段那种不断推翻自己猜想的落差感。 而要做到这个,许贺就要让大家足够相信他,觉得他就是真理的化身。 “显然,他做的很好啊...” 傅涌涛自言自语着,感叹着。 “什么做得很好?”边上的是他的朋友,跟着一起来看的,平常不太看这种的电影:“演得好么?我觉得也就是还不错,但剧情差了点,这么顺利发展也有点太平了。” 说着,朋友疑惑:“不会是因为你参与过这个项目,所以自带滤镜吧?”然后又话锋一转,一本正经道:“还是说你被充值了?” “...”傅涌涛无语,你说我要真被充值了,还写这么多东西干嘛?人家肯定早就把东西准备好了,我跟着随便写点就是了。 而不是真情实意地写一堆东西,结果人家看了不是那么回事,那就惨了:以后再情真意切地写什么,大家也觉得是在写广告。 所以他只是摇摇头,道:“没有,是因为我看过剧本,所以我懂这段多重要,许贺演的多好。” 看过剧本的人,和没看过剧本的人,完全不在一个状态。 就好像看推理小说一样。 最大的悬念其实就是那个杀手是谁,或者作案手法什么的。 然后某一天你拿起一本小说刚要开始看,就看见第一页一个被圈出来的名字,上面用红色的笔写着“他就是凶手!”,那这本书直接就毁了。 第(2/3)页